我校开展第三期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经验交流
今年暑假,我校各二级学院(教学部)组织了200名青年教师,分赴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开展第三期工程实践。2015年11月5日,工程实践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第一行政楼101召开,我校建筑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分别介绍了本院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的经验。交流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新炼主持。
建筑管理学院院长郑小晴首先介绍了该院开展教师工程实践的理念、总体思路和目标。建筑管理学院以“师资实践能力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理念,确立“依托母体、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打造队伍,再造体系、模块教学,强化实战、提升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以为社会、行业培养具有“懂施工、会管理、精计量、擅计价”特色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次工程实践按专业特点,采用不同实践方式,认真审视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和不同企业的专长,以借力企业、强我师资为策略,探索工程实践的科学方法。
郑小晴介绍,今年暑假,建筑管理学院派遣青年教师到中建八局“重庆朝天门地标建筑——来福士广场”项目部顶岗实习;参加铂码公司的工程实战同步训练;由重庆卓远公司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方案,进行工程造价实战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迄今为止,建筑管理学院分别与专家指导委员会、重庆造价管理协会、重庆铂码、重庆卓远、重庆磊鑫、广联达软件公司等重点建立了人力资源共享、实战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类别的合作机制。学院还通过优化培养计划、编写应用型专业课系列教材和开发“量利建管”品牌活动功能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并再造专业课程体系。
建筑管理学院本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成效显著,为“优化培养模式”、“再造专业课程体系”提供和创造了师资实践能力条件,为“丰富基地功能”打下良好开局,在校企合作层面,实现了由“分享”向“共享”的转变。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平诗介绍了该院教师工程实践的基本情况。针对土木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学院以校派、院派相结合的形式,分别派遣青年教师前往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中铁三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等18家全国知名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担任工程师、经理、顾问、研发人员和一线工人等,使青年教师在工程教学、实践操作、工程管理、工程思维品质和多种工程综合能力方面获得全面提升,使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学校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
李平诗提出,工程实践源于教学改革所需,重在增长青年教师“见识”,有利于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应固于常态,建立机制,以科学的方式持续下去。
参加本次工程实践的青年教师代表,建筑管理学院吴汉美、建筑学院朱贵祥、电气信息学院高瑜、艺术学院王颖、经济管理学院马碧红和人文基础教学部李淑晶分别从本次工程实践目的、实践内容、获得成果、心得体会和下一阶段目标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和汇报了自己的收获与经验。
人事处处长何湘丽祝贺参加第三期工程实践的全体青年教师学成归来,她认为本期工程实践卓有成效,在第一、二期的基础上细化了实践过程,扩大了成果应用范围。她希望通过工程实践,青年教师能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激发教师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拓展青年教师的眼界,掌握专业前沿技术;根据企业实践经验,修订改进教学计划;建立长效机制,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了解行业需求,明确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联系;积累多元化教学资源,成为有专业的通才;加深校企合作,突出办学特色。
校长助理杨浩提出“成绩和问题同等重要”,他指出,工程实践使教师有很大收获,说明实践动手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师的薄弱环节,要懂得“亡羊补牢”的道理,吸取教训、纠正问题,紧抓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定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工程实践,使“企业进学校,教师进企业,项目进课堂,课堂在厂房”,实现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重知识轻实践向知行合一的转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人才。
党委书记柴新卫总结指出,“清楚原因则不易出错”,城科应用型人才战略的建立,基础在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的人才,只有深刻理解这一重要社会背景,才能走好应用人才培养之路。他强调,教师通过工程实践丰富自身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城科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实现长远发展。他希望全体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最终实现教师个人价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机融合。
各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交流会。Copyright ©2005-2011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